聖體
地區:其它
年份:2011
演員:Yile / Yara / Vianello / 薩爾瓦托雷·坎塔盧波 / 帕斯誇麗納·斯昆恰 / 安妮塔·卡皮奧尼 / 雷納托·卡朋特理 / Maria / Trunfio / 葆拉·拉維妮 / Giovanni / Federico / 瑪麗亞·克裏斯切佐 / Mario / Canino / Monia / Alfieri / Licia / Amodeo / Carmelo / Giordano / Natale / Carriago / Federica / Colonnetti
導演:阿莉切·羅爾瓦赫爾
簡介: 2011年意大利最新劇情佳作,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埃鬆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影片以近乎記錄片的手法記錄了一位小女孩內心的掙紮 13歲的瑪塔生活在意大利南部深處,她在瑞士呆了10年,現在正在努力適應著回到意大利的生活。長著一對明亮大眼睛的她時常感到不安和害怕。她用著自己所有的感官在感受這個城市——她看、她聽、她感受——但是她卻覺得自己隻是一個局外人。 瑪塔即將在當地的天主教教堂裏舉行自己的受洗儀式。根據天主教教義的規定,瑪塔必須通曉教義問答集的內容,並且將其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來遵守。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瑪塔和她的媽媽、妹妹以及學校的老師起了衝突。在經曆了一些事情之後,她決定剪掉自己的頭發,開始新的生活。 從這一刻起,瑪塔才覺得自己在回到意大利之後真正地“活”了一次。 一句話評論 可能導演真正犯下的錯誤隻有忽視了主角的觀點和性格這一項。不過,如果把影片放在紀錄片美學的框架下看,這又算不得什麼缺點,隻能說是導演為了實踐紀錄片美學所做的妥協。——每日銀幕 簡單隨性的故事,若即若離的鏡頭語言。這是一部很標準的歐洲文藝片。可能隻有小部分影迷才能欣賞它。——綜藝雜誌 應該說,這是一部完全遵循現實主義的要件而創作出來的影片。它探討的是關於信仰和成長的話題。加之一些象征的元素,讓影片很有觀賞性。——好萊塢報道者 幕後製作 影片在意大利南部小城雷焦卡拉布裏亞拍攝,在影片中,這個地方顯得髒、窮以及脫離現代社會。導演洛瓦赫是在拍攝記錄片的時候發現這個地方的。她說:“就在這個地方,孩子們需要撿垃圾過活。我很喜歡這裏,所以決定要把《天體》給放在這裏拍攝。這裏顯得很真實,它的的確確地表現出了整個意大利的矛盾:在漂亮的風景之下,人們卻被現代化的進程攪得心神不寧。這個城市的特質,表現出了整個意大利的浮躁。” 影片用一個尋找自我的故事,講述了一個關於迷失和宗教問題的主題。實際上洛瓦赫在一開始並沒有把迷失作為主題來創作。她說:“整部電影建立在我的調查的基礎之上的,並沒有從一開始就準備從迷失這個主題開始創作。我在調查的時候,發現在一個社區中幾乎所有人都處在迷失中。所以我創造了瑪塔這個角色,讓她迷失自己,在大千世界中為自己尋覓一個合適的位置。”影片中出現了不少批判宗教的內容,可以看出來洛瓦赫對於宗教很有意見。在電影中,唐·馬裏奧神父對於信徒的信仰、問題和困頓並不關心,他隻關心自己的“事業”。洛瓦赫說:“在如今的意大利,這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而且馬裏奧這個角色也來自於現實。很多神父雖然表麵上從事的是神職工作,但實際上已經變成了權利的信徒。他們工作的內容就是蓋教堂、想著如何升遷並如何發展更多的信徒讓自己的權力更加龐大。他們從來不教導人該如何去擁有信仰,隻是讓人們一個勁地去記那些教義問答集裏的內容,讓人去做禱告。這和真正的宗教背道而馳。” 本片導演愛麗絲·洛瓦赫在拍攝這部電影之前一直是一個紀錄片導演,所以本片也就不可避免地帶上了紀錄片氣質。從鏡頭到故事,從剪輯到氛圍,《天體》的本質都更接近於紀錄片而不是故事片。尤其是影片對瑪塔生活和選擇的描寫,既淡定又冷酷,攝影機好像隻是一個旁觀者,對所有的事件隻負責記錄不負責評價。談到這種鏡頭語言,必須要提到影片的攝影師Hélène Louvart。這位傑出的攝影師的上一部作品是維姆·文德斯的紀錄片《皮娜》。談及Louvart愛麗絲·洛瓦赫說:“我們合作得非常愉快,她總是能很快地抓住你想要的東西,而且她好像也沒有費什麼大力氣就達到了我的要求。他和我都是那種崇尚簡單工作的人。就是如此,我們才把這部電影的視覺效果打造得這麼出色。總體來說,這部電影關注的是精神上的東西,精神上的想法實際上並不飄渺。有人覺得精神內容是虛幻的,其實精神恰恰是實際的、是真實的,是某種根植於內心深處的內容。這就是影片標題《天體》的含義。宇宙中的天體,顯得十分飄渺、而且不可觸及,可是它們就是真實的存在在那裏,而且已經存在了上萬上億年。這和精神的不可觸及但是很實際的特質可以說是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