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五點
年份:2003
演員:Agheleh / Rezaie / Abdolgani / Yousefrazi / Razi / Mohebi / Marzieh / Amiri
導演:莎米拉·瑪克瑪爾巴夫
簡介:在被炸彈轟炸後的喀布爾,一位年邁的馬車夫正在給他的一家人尋找一處避難所,這個家庭不斷地搬家。他等待著失散的兒子從巴基斯坦歸來,而他的女兒則夢想成為阿富汗未來的總統。由於無錢買藥,他們的嬰孩已處於病危之中。從巴基斯坦傳來了可怕的消息。在絕望中,馬車夫離開喀布爾,帶著這家人所剩無幾的財物遠離這座城市去尋求所謂神聖的庇護……
[關於導演]
雖然年僅24歲,但這已經是伊朗的小才女導演莎米拉·馬克馬巴夫二度角逐金棕櫚了。來自伊朗著名的電影之家,莎米拉作為莫森·馬克馬巴夫的女兒,8歲就在父親的影片《騎車人》中扮演角色,這是她的銀幕初體驗。15歲時她覺得學校的老師實在能力有限,就離開學校開始自學拍攝電影。她主要通過給父親的影片擔任助手並參加父親為家人開辦的電影課程進行學習。
她拍了兩部記錄片後,以一部《蘋果》驚豔戛納,一舉奪走金攝影機獎,18歲的她成為這一獎項迄今最年輕的獲得者。兩年後,《黑板》又拿下戛納評委會特別獎,令人更感這位小小年紀的伊朗女孩不可小覷。從風格上,莎米拉的作品和不少伊朗電影沒有太大區別,簡單質樸,《蘋果》虛實混合、《黑板》仿記錄片風格都強調了與記錄片親緣性。但從主題觀念上,她卻離那種清新的兒童片相去甚遠,往往負載沉重命題,政治主張鮮明,絲毫不掩飾其反思批判現實的鋒芒,尤其是她對女性在伊朗社會中的地位和生存境遇的看法頗為尖銳。
[關於影片]
這是塔利班政權倒台後,在喀布爾拍攝的第一部外國電影。影片精巧敏銳,通過顛沛流離生活中的人們那些美麗而悲慘的故事,對阿富汗人苦難的流亡以及在流亡中內心所保持的渴望進行了有力的描述。他們在毀滅中掙紮的生存欲望是如此強烈,更凸現出現實的殘酷。
[新聞]
戛納電影節向來以尊重知識分子口味,注重藝術並廣納各國藝術片而著稱,近年來為了增加電影節的號召力,不得不運用策略,通過吸引大批好萊塢明星和電影的加盟來造大聲勢。在基努·裏維斯、莫尼卡·貝魯奇等明星在本屆電影節上大出風頭之後,戛納終於在第三天收起“浮華”,恢複其本來“麵貌”,開始了對藝術電影的關注。
從周末開始,很多有才華的電影人開始湧現,來自意大利、土耳其、伊朗等地的影片給電影節帶來了驚喜。土耳其的參賽影片《烏紮克》(Uzak)頗受評委好評,他們認為該影片充滿了力量。故事發生在伊斯坦布爾,主人公是一個攝影師,他的侄子在失業後前來投奔他,卻使他的生活陷入低潮,隱私也遭到了破壞。意大利的參賽片《貌合神離》(HeartIsEverywhere)也被認為是一部充滿苦澀與甜蜜的感人影片。電影講述了在上世紀30年代,一個不諳世事的拉丁文教授與一個熱情如火的女子之間的愛情。此外,已經是第三次進軍戛納的23歲的伊朗著名女導演莎米拉·馬克馬巴夫執導的電影《下午五點》(AtFiveintheAfternoon)廣受讚譽,堪稱電影節上的一個亮點。
自從塔利班政府禁止阿富汗有音樂、電視、電影、戲劇等以來,很多導演冒險到阿富汗拍攝電影,本屆戛納電影節上有兩部電影是在阿富汗拍攝,《下午五點》是其中之一。“在阿富汗,如果一個年輕的婦女出門沒戴麵紗,一個老人從她身邊走過,他會立刻扭過頭去,麵衝牆開始祈禱,請求真主原諒他,對他來說,看到一個年輕女人的臉就是犯罪。”這是《下午五點》的一幕,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年輕的阿富汗婦女的故事,她有個遠大的夢想——想成為這個國家的第一個女總統。電影的一些情節來源於導演莎米拉的親身經曆上,在喀布爾一家酒店,當她隻戴著一塊頭巾,而不是使用長到遮住整張臉的麵紗時,一個老人在看見她時趕緊把臉轉向了牆。《下午五點》的電影結局是令人傷感的,對此,莎米拉說“阿富汗的曆史本身就是讓人傷心的,這不是美國人到了那裏,一切問題就可以解決了的。我想通過影片展示出阿富汗人真正的生活狀態。”《下午五點》是莎米拉第三次亮相戛納,她18歲時拍攝的處女作《蘋果》受到關注,21歲時拍攝的《黑板》在2000年戛納電影節上贏得評委會獎。